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元宵節。這個始于漢代,盛行于唐宋的節日,一直沿襲至今。歷代有不少詩人為之妙筆傳情,留下了許多元宵詩。
圖片1.png (954.93 KB,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2-14 09:51 上傳
展燈、觀燈是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漢朝張燈一夜,唐朝增至三夜。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滿城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元宵詩中自然不乏對這一活動的吟詠。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一詩中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詩中描寫了長安城元宵之夜明燈錯落、四望如一、人潮涌動、車馬喧鬧、明月當頭、歌妓們花枝招展,深更時分人們仍不愿離去的情景。而郭利貞在《上元》詩中則這樣描繪觀燈的情景:“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馬,匝路轉香車。”你看,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家家門外月華如晝,男女老少街上觀燈,車水馬龍好不熱鬧。描寫燈節盛況的詩詞還有很多,如宋代朱淑貞的《元夜》:“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聲鬧春風。”清代何景明的“已見炬如千樹列,更看燈似百花開。”還有“千家春不夜,萬里月連宵”“萬家元夕宴,一路太平歌”“明月千門雪,銀燈萬樹花”等,寫的都是元宵之夜展燈、觀燈的歡樂情景和美好祝愿。
除了看花燈,吃元宵是元宵節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不少文人墨客連元宵的味道以及煮吃制作的過程都有精描細繪。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詞》不但道出當時的元宵是何種餡、什么米,甚至連誰家的粉好等都寫得清清楚楚:“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李調元的《元宵》詞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他所描繪的是南方元宵節的場景:“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實在是活靈活現,妙不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節還是一個十分浪漫的節日。古代的時候,由于封建禮教森嚴,平日里男女間是不許謀面的。因此,情思萌動的少男少女們好不容易熬盼來個可以自由活動的時日空間,那情形決不亞于大旱恰逢甘霖,籠中鳥兒破牢門。少女們急切切更衣梳妝,借著觀燈會情郎,成為當時約定俗成獨特而又普遍的現象。文人墨客對此情此景同樣多有繪聲繪色的描寫,如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詩人雖然在上闋點明了“去年元夜時”,癡情的男子在“人約黃昏后”感到的甜蜜;但在下闋便寫出了“今年元夜時”,因“不見去年人”而惆悵,以至于“淚滿春衫袖”。讀來不免讓人心生悵惘。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更是把此情此景描述得淋漓盡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既寫出了元夕之夜親人意外相逢的喜悅,又表現出對心中美人的追求。
同樣是元宵佳節,不同的心境卻折射出不同的情感。紅紅火火的元宵節,是中華大地土生土長的一個文化因子,它和著一副副喜氣洋洋的春聯,一聲聲響徹年頭年尾的爆竹,一篇篇文辭優美的詩詞歌賦,構成了饒有雅趣的特色中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