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人均金融資產超過當地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2倍的家庭,不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均金融資產”.“當地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這兩個數據能實頂實公之于眾嗎?想了解一下。想知道是政府上報數據而不是內定數據。
來看一看你們同志扶貧成績,反省一下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光明網評甘肅定西“安置房變危房”:扶貧讓村民越扶越窮 “房前流水淙淙,屋后綠樹成蔭,門前道路平整,屋內窗明幾凈”,這是易地扶貧搬遷農民的理想居所。不過在甘肅定西,有農民從破舊的窯洞搬出來,又住進了扶貧新村的危房。在安定區新集鄉田坪村中川社中灣社的扶貧新村,不少房屋的圍墻開裂嚴重,有的房屋整間垮塌。房屋的墻體被村民們用吊著磨盤的樹干勉強支撐,防止轟然傾塌。 異地扶貧搬遷,村民能夠住上新房,按理說是大好事?刹幌,“新房不能住,老房回不去”,卻成了扶貧搬遷后村民的共同遭遇。從新聞報道所披露的信息來看,比當前那些已經倒塌,或墻壁開縫、靠用杠子和石頭頂著的危房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這個異地扶貧項目操作過程中的顢頇與任意妄為。 從搬遷啟動到房屋建造再到后期入住,整個新村建設過程用“從頭爛到尾”來形容都不為過:“地基就沒打瓷實,灌了水,軟得不成”“排水渠修得浮皮潦草,水泥就一兩厘米厚”“房子偷工減料,只放了沙子,沒和水泥”“建好后,鄉上村上就催著群眾趕緊搬進來,說上面要檢查”。當村民發現是豆腐渣工程,沒有人愿意搬,村里就動員加承諾,先來的每個人都給低保。但搬入之后,不過是村民噩夢的開始,一些房屋已經倒塌,一些嚴重下沉、開裂,村民只能再搬出去。 很顯然,如此建扶貧新村,不僅無法讓村民安居,更可能是謀財害命。根據甘肅省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竣工驗收辦法,項目要經由“3322”驗收責任體系,才能完成。就是說,從村委書記、縣市區委書記到市州委書記,從駐村幫扶工作隊、搬遷戶到縣市區發展改革部門、縣市區扶貧辦,都要在項目竣工驗收結論上共同簽字,以確保完成搬遷任務。那么,這樣的豆腐渣工程,到底有沒有經過驗收,或者說到底是如何驗收的?低保又如何成了搬遷的“獎勵”? 據悉,村民們聯名上訪后,當地媒體做過報道,當地紀委也曾介入調查,并處理過一批人?蓮2009年到現在,不到十年間,當地鄉黨委換了4屆班子,危房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當地最新的回應稱,因為農戶已經享受過易地搬遷項目了,不能重復享受,所以重建項目的資金沒辦法解決。這樣的理由無疑經不起推敲:所謂的異地搬遷確實實行了一次,但那樣的房屋,有何底氣說村民已經“享受”過了? 當前,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嚴抓扶貧領域的腐敗和作風問題,防止“雁過拔毛”。然而,定西的這個扶貧新村,已經不只是作風與“拔毛”的問題,甚至連形象工程都談不上,如此拿民眾生命當兒戲,把寶貴的扶貧資源建成了“豆腐渣”的做法,恐怕不能止于“處理了一批人”。當地扶貧領域還有多少類似的做派,扶貧過程的驗收和管理程序是否落實了,應該有統一的排查,該追責的必須追責。對于村民的居住問題,就該盡快解決,任何的推諉都是一種卸責。 定西作為典型的欠發達地區,當地的扶貧資源也相應會更趨緊張,這個必須理解。但越是資源有限,就越應該把寶貴的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確!耙环皱X一分貨”,徹底杜絕打水漂。在這樣的地方出現如此嚴重的扶貧豆腐渣工程,扶貧反倒讓村民越扶越窮,尤其讓人心痛。 尤為痛心的是,甘肅定西此次曝光的扶貧亂象并非孤例。比如上個月,媒體就報道國家級貧困縣四川達州宣漢縣,一些鄉村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被空置。其原因倒并非是房屋質量問題,而是:住老房怕塌,住新房怕餓。 當前正處于完成全面脫貧任務的攻堅和沖刺階段,越是在這個時期,越要警惕扶貧領域的各種形式主義之風,避免為了完成任務而犧牲扶貧脫貧的質量。由甘肅定西到四川達州,這個問題應該讓各級政府猛醒,并從機制上確立防范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