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之一: 第十一章 鄉愁縷縷
散佚在集鎮建設上的鄉愁
王連忠
應志友同志之約,寫一篇關于平橋集鎮建設的回憶文章。我約來當年的組織委員王湘龍和秘書喻文忠等人小聚。喻秘書拎來一包昔日的筆記本及資料,我們以欣賞詩人丁芒在平橋留下的墨寶打開了話匣子。二十八年前的往事歷歷在目……
我是1987年12月14日到平橋任職的,之前先后在漣水縣的高溝、陳師鄉擔任過黨委書記。國家改革開放政策使農民的商品經濟意識萌發,我也萌生順勢建設集鎮的念頭,曾在異鄉有過小打小鬧的嘗試。剛到平橋那幾天,我常沿老街道到店鋪和居民家串訪,許多人訴說去年集鎮上原下放戶一百多人 “沒得工作沒得田,去找省長顧秀蓮”的苦衷。平橋飯店經理翟正瑾說,若干年前平橋是擁有兩街五巷的“小南京”, 而今失去了昔日的繁華。當時我頗有與平橋人相見恨晚的感慨:平橋曾是商賈重鎮,人們有從商的傳統,振興集鎮心切。縱觀運河沿線,淮城-平橋-安宜-氾水-界首……,每20公里左右就有一個較大的城鎮。平橋地處淮揚兩市交界,組織上分配我來主政,應該有振興平橋的決心,應該有使平橋能與寶應、淮城齊名的“野心”。
我到平橋一個月后,田文秀同志調來任黨委副書記、鎮長,我們兩人的宿舍就在鎮政府大門旁邊,又在黨委辦公室隔壁,干部群眾找我們談事情很方便,許多熱心集鎮建設的居民成了常客。在廣納民意的基礎上,鎮領導班子成員對集鎮建設形成了共識。1988年1月29日,鎮黨委召開集鎮建設動員大會,以新建東西一華里長的工商街、拓寬老街道和鋪設環鎮公路為主的“十件事”開始啟動。在這前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開了多少個“獻計獻策”的會議、有多少人為爭取上級的支持而跑了多少腿,這些都是無法統計的。1月21日,我還收到剛回寧不久的錢玲珠女士(省建工局下派干部)寄來的建議信。在開會的前一天,上級支持的第一筆農技站建設資金4萬元爭取到位。
在每一件事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矛盾是可想而知的,但我們堅信,只要緊緊依靠平橋人民,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諸如家家爭要門面房這類棘手的矛盾,很快就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為拓寬街道,鎮政府北側近二十戶居民門面房及攤位后退五米,一個月就自行拆除到位,而且沒有人要補償。1988年7月16日早晨我去這些人家看看,有一戶孟姓家人哭著對我說,家境貧寒無力建房,這時分管集鎮建設的副書記徐學貴又對我說,建兩座廁所和鋪水泥路面的資金還沒著落。我們和居委會書記石云高、主任沈成斌合計后,下午在吳之玨家錄像放映室,召開了由30多家工商戶參加的專題“研討會”,當場收到捐款17000元。居委會給孟家送去3000元捐款,后來孟家也蓋了兩層樓的門面房。
和我在一起共事的人說我是急性子,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把承諾的十件事搞定。每天早晨起來,總是習慣地推自行車沿集鎮走一圈。水利站工程員朱明曾說:拓寬工商街咽喉地段的二支閘,在以往正常施工要半年,結果日夜施工40天就建成,由管袁村出義務民力,工程決算僅花21000元。
新建工商街征用管袁村15.5畝地的手續剛辦好兩天,5月10日我要求村干部許云生、紀洪正領著十幾個人,每人拿把刀割麥子。這時離小麥成熟收割也就是二十多天時間,割的麥秸只能連穗子曬干后粉碎做豬飼料,麥子損失是顯然的。那天在路邊旁觀割麥子的人很多,人們的議論褒貶不一。平橋是市委蘇金必書記聯系點,對于平橋來說,他常來常往,有時還住上一兩天。那天下午二點多他來平橋,我和田文秀鎮長等人陪他走到管袁村時,麥子已基本割完,他在現場沉著臉一句話也沒說。我們在路上邊走邊解釋:如果等小麥成熟后收割,個別不樂意征地的農戶將放水栽秧,工商街建設計劃起碼要推遲半年,損失則更大。返回時,蘇書記微笑著說“好”,又補一句“有魄力”。
拓寬鎮政府前面的老街道并一直向東拉開一華里長的工商街,在那時可稱得上大手筆。1988年9月16日,淮陰市委書記黃冰、市長徐燕,率領市四套班子領導和13個市縣的書記、縣長到平橋觀摩,之后周邊各市縣像走馬燈似地來平橋觀摩。記得沭陽縣委馮副書記率隊的有近百人,寶應縣來的人則更多。10月1日蘇書記和張凱市長在平橋召開各鄉鎮書記、鄉鎮長及部分局長參加的專題會議,竟然號召各鄉鎮以平橋模式規劃和建設集鎮。
到1988年11月下旬,集鎮西入口處改造和鎮政府前的老街拓寬工程完成,東西長一華里的工商街南線基本建成,南北老街道改造及供銷社、合作商店新建的商場也已竣工,自來水、公廁、垃圾箱等公共設施項目也完工,每天九十點鐘時街上人流如潮,平橋繁華又見端倪。在此摘錄市委辦公室12月9日《快訊》上的消息以饗讀者:“平橋鎮黨委、政府鼓勵農民進鎮經商,52戶農民投資二百多萬元建成一華里的農家工商街,店鋪建筑面積7990平方米,擁有60多家商店、農資供應點和農貿市場。由57名會員組成的民間行會(工商聯合會)宣告成立,會長翟正年宣布了發展平橋工商業的三年目標。典禮之日,南京、蘇州、南通、淮陰等地60多家工商企業前來展銷商品,兩天來有三萬多人涉足工商街。”
鋪設環鎮公路是從1989年初開始發動的,當時北線已有砂石路通到查莊村,南線九洞大路還是土路,人們雨天難以出門。全鎮上下鋪路的熱情很高,路基石(磚)子劃路段由各村籌集送到位,大多數村是按照每人400斤的任務籌石(磚)子,有的村石子沒用完還鋪了村內道路。九洞大路沿線礙事的31間廚房、52個豬圈一個月時間就自行拆除。全鎮按人均5元籌款,鎮機關單位干部職工、教師、工商戶捐款達57000元!稉P子晚報》1989年10月4日消息:國慶前夕,淮安市平橋鎮傳出喜訊——一條全長24公里的環鎮公路通車……,率先成為蘇北農村村村通公路的鄉鎮。
兩年內全面完成集鎮建設十件事,與全鎮干群的齊心協力是分不開的。鎮黨委、政府兩套班子成員開會到深夜,然后到食堂吃面條幾乎成為習慣,日歷上好像沒有星期天。當時市領導和組織部對鎮領導班子整體評價是“團結拼搏”,居民稱黨委副書記徐學貴同志為“徐實干”。
那兩年經常有省市領導和國內外的名人學士、記者光臨平橋,遺憾的是許多字畫、照片當時沒有收集。記得“得月樓”出自老將軍杜平筆下,“平橋農貿市場”是老干部張振營在看施工現場時寫的,日本訪問學者石田浩先生著書時曾兩次到平橋收集素材。如今喻秘書向我們展示詩人丁芒當年贊美平橋的墨寶,令人驚喜,百看不厭。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4月23日,淮陰市副市長黃天漢率城建、公路、文化等八個局及相關單位領導在平橋召開小城鎮建設會議,把平橋列為唯一試點集鎮,要求給予指導和支持;9月6日省委政策研究室朱通華主任率小城鎮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專程來平橋考察;11月18日國家級新聞機構記者團在平橋采訪一天,留下“淮陰東南第一鎮”的贊語。上述活動,為一年后平橋與淮城齊名,共同成為“江蘇百家名鎮” 奠定了基礎。
1989年12月26日,我和徐學貴、王湘龍同志調離平橋那天,我們沿環鎮公路和新老街道告辭,平橋就像過年過節一樣熱鬧,我激動得熱淚盈眶。
“淚別平橋”、關注平橋成了我幾十年來不竭的鄉愁……,謹以背誦丁芒的詩撂筆。“未到平橋夢已到,今朝乘夢到平橋。農民街里賞新廈,得月樓中評美肴。澎湃市聲驚水響,芬芳樂曲奏秋高。文明鄉鎮美如畫,萬片云霞著意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