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守護傳統村落,激活“文化根脈”
青磚黛瓦,古韻悠長,一座座傳統村落如同鑲嵌在中華大地上的明珠,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記憶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央視記者10月13日從住房城鄉建設部了解到,目前我國已將8155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這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片充滿歷史底蘊的土地上,我們正努力繪就一幅“文化風景”。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它們是農耕文明的遺產,是鄉愁記憶的載體。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一些傳統村落面臨著被遺忘、被破壞的風險。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現象時有發生,傳統村落的獨特風貌和文化內涵正逐漸消失。因此,將傳統村落納入保護名錄,實施掛牌保護,是及時且必要的。
保護傳統村落,首先要堅持保護為先的原則。各地在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過程中,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堅決糾治破壞性行為,確保傳統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同時,要組織開展中國傳統村落調查評估,摸清傳統村落的底數,掌握其現狀和問題,為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提供依據。
在保護的基礎上,還要推動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傳統村落不僅要保存下來,更要活起來、傳下去。各地要積極發展傳統村落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通過“設計下鄉”等方式提升建筑質量安全和居住品質,同時,要補足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讓傳統村落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成為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
文化傳承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核心。各地要進一步突出文化傳承,推動村史村志編寫,讓傳統村落的“文化味”更濃。通過舉辦文化活動、展示傳統技藝、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式,激發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讓傳統村落的印記“飛入尋常百姓家”,喚醒人們對傳統村落的記憶,守住這份鄉愁,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村落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持續努力。目前,16個省份已將5028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保護了55.6萬棟傳統建筑,傳承發展了5965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數字背后,是各地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扎實推進和不懈努力。我們要乘勢而上,激發傳統村落保護的“新動能”,把握鄉村振興的“新風口”,點燃傳統村落保護的“新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守護傳統村落,就是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和精神家園。讓我們攜手共進,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機,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讓傳統村落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亮麗名片。(李俊峰)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