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平橋笑人會走進死胡同!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平橋都會舉行"笑人會",今年的笑人會也在4月20日不聲不響地拉開了帷幕。
這是淮安區攝影家協會李正林副主席1994年拍攝的平橋“笑人會"場景,那時的“笑人會”對于商家的吸引力之大,可以說是一攤難求,集鎮上人潮涌動,四鄉八鎮的群眾都會在這三天向平橋匯聚。
平橋是“運河之都 ”的南大門,是漕運的必經之地,明清時期這里就一直是商賈重鎮,清政府在平橋設立了“平河橋護鹽關”、“巡檢司”等多種管理機構,清軍“平橋大營”也駐扎在平橋,這為乾隆皇帝多次駐蹕平橋提供了安全保證。改革開放后,平橋人敢為人先率先開展了小城鎮建設,成為“江蘇百家名鎮”之一。
在查找笑人會歷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張很溫暖的照片,這張照片是1989年12月26日,平橋數千人敲鑼打鼓給為官一任的鎮黨委書記王連忠送行的照片,在王連忠的任職中,平橋小城鎮建設登上了一個臺階。事實上,你為當地的百姓做了了什么?你為地方做了什么?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桿秤。
由于各種商業模式的出現,平橋外流人口增加,“笑人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如今的“笑人會”規模幾乎近似于一個鄉鎮的逢節,再也看不到人山人海的景象。
平橋古鎮需要一個“笑人會”,這是一個鄉鎮的底蘊,但如果把“笑人會”定位于僅僅賣幾件廉價商品,這樣下去“笑人會”勢必會走進一個難解的死胡同,如果連“笑人會”也在我們手中消失,平橋古鎮也就不能稱之為古鎮了,所以我們必須恢復“笑人會”的文化內涵,這是其它任何模式替代不了的。
或許我們拍攝的時候,正是午飯時間,這個時段人本來就少,聽說平橋“笑人會”上也有群眾的舞龍、花船表演,估計這會成為“笑人會”看點。聲明一點:我寫這篇觀感,絕沒有批評任何一方的意思,只是覺得“笑人會”完全商業化,是一種本末倒置。
這些現場出鍋的食品,讓“笑人會”增添了煙火氣。
這些地攤像不像個估衣攤?10元錢左右一床的被面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你會想到一個詞“雞肋”,所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估計很多人對待“笑人會”的態度就是這樣,不然“笑人會”怎么會“靜悄悄地來”又“靜悄悄地走”,真是應了那句歌詞:“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沒有翻起任何水花。
“笑人會”藏著平橋、甚至淮安區幾代人的記憶,它是一種鄉愁,網友小宇說:“笑人會”首先是個會,然后才有集。網友簡淺更是無比可惜地說:“小時候的“笑人會”可有意思了,那天特地去想找點小時候的感覺,把我心目中那點回憶全給糟蹋了”,對比于清江浦區打造廟會的努力,我們是不是該為我們不珍惜老祖宗留下的“笑人會”而汗顏。
我們有沒有想過,"笑人會"歷經了上百年,已經成為一個地方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現象,這是別城、別鎮想都想不來的財富。我們應該復興它的"笑"的內容,這就需要政府搭臺,文化唱戲,我們的有關領導要有擔當,要有眼界,要用長遠的價值觀對待“笑人會”,外來的和尚也要會念本地的經,要讓淮劇、揚劇、馬戲、舞龍、高蹺、花船、說唱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走進笑人會,讓更多的文化形式占領“笑人會”,要給"笑人會"真正增添笑的內涵。當然平橋的美食也要參與搭臺唱戲,這是宣傳平橋難得的機會,在當今新媒體時代,你只要功課做的足,群眾來了有得玩、有得拍、有得吃,有得買,相信平橋同樣有機會成為網紅競相打卡的好去處,同樣有機會創造另一個“淄博現象”的神話。
來源:淮安人網APP作者:馮健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