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學習,家長為輔導功課發愁?這10條建議,真有用! | 特別關注
孩子居家學習期間,不少家長為孩子花費了比以往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23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2.9%的受訪家長最近在為輔導孩子功課而發愁,55.4%的受訪家長覺得自己最近“臨時教師”當得不錯。
(圖片來源 | 新華社)
九成多受訪家長最近在為輔導功課發愁
自由職業者梁秋(化名)有兩個上小學的兒子,她告訴記者,孩子平時就很淘氣,這段時間居家學習,讓她更加費心。“哥哥注意力不集中,有點懶,有幾次上著課就開始打瞌睡。平時做作業也不積極,愛磨蹭。弟弟就乖一些,但是掌握新知識點有點慢”。
家住江蘇常州的蕭雅婧(化名)有個讀小學的兒子,孩子自制力差讓她感到發愁,“開始‘云學習’時,我發現只要大人不在身邊,他就不認真上課。一些科目的老師每天會按部就班地布置任務,我兒子會偷懶,進度比別人慢。現在我基本都會陪在他身邊,學習效果就好很多。”蕭雅婧說。
調查中,92.9%的受訪家長表示最近在為輔導孩子功課而發愁。交互分析發現,有這種困擾的小學生家長比例(93.5%)明顯高于初中生家長(90.9%)和高中生家長(87.7%)。
進一步調查發現,輔導孩子功課,家長最頭疼的問題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70.5%),其次是做作業磨蹭(68.2%)。其他還有:孩子自制力差(52.1%),新知識點不易掌握(47.8%),孩子不聽家長的話(41.9%)等。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石隆偉表示,特殊時期,家長要努力做到:第一,調整心態;
第二,多和孩子、老師和其他家長溝通交流;第三,多做運動,“運動是最為直接的減壓方式之一。當家長感到有壓力時,可以做做運動、聽聽音樂,讓自己平和下來”。
55.4%受訪家長覺得自己“臨時教師”當得不錯
河北唐山市民周媛(化名)的女兒讀初中,周媛白天要上班,都是利用晚上和周末幫孩子補習功課。她這段時間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監督管理能力,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工作和孩子學習,我基本都兼顧到了,對自己還算滿意”。
梁秋對自己這段時間的“臨時教師”角色感到滿意,“以前我看到孩子學不會,就容易暴躁,現在能跟孩子心平氣和、更有耐心地交流。新老知識點我都爭取‘當日事,當日畢’。因為工作自由度高,我會把孩子功課放在首位,白天留更多時間給他們,經常夜里加班加點工作”。
“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系統輔導過孩子,每天備課、查資料,跟孩子交流學習效果和更好的講授方式,真的快要成為老師了。”蕭雅婧說,“這段時間家長們都身兼數職,能堅持下來很不容易”。
調查顯示,55.4%的受訪家長對自己這段時間的“臨時教師”角色感到滿意,覺得做得不錯,其中9.1%感到非常滿意。也有44.6%的家長不滿意。
交互分析發現,小學4-6年級家長滿意度最高(60.1%),其次為小學1-3年級家長(55.7%),相對而言,初中生家長滿意度最低(43.9%)。
受訪家長認為輔導孩子功課需要了解新知識點、全程把關
梁秋說,為了提高孩子英語口語,她額外給孩子找了音頻資料,布置了學習任務。“以前是老師給任務,家長照著做就行了。現在不行,家長要從聽課開始,全程把好關,保證孩子的功課不落下。新學期難免涉及新知識,沒有老師在身邊教,家長就要代替老師,多花精力”。
蕭雅婧說,家長就得摸清孩子哪些方面存在思維誤區,對癥下藥。“現在除了每天老師安排的功課,我也會有針對性地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
與以往相比,這段時間輔導孩子功課有何不同?
64.0%的受訪家長表示要了解孩子學習中的新知識點,62.6%的受訪家長指出要對孩子學習全程把關,60.2%的受訪家長坦言承擔起了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的責任,54.2%的受訪家長表示需要提前對教學任務做更多了解。
石隆偉分析,以往,學生在校有老師教,家長主要是幫孩子鞏固練習,負責孩子課后作業的驗收或根據老師要求幫孩子預習功課。如今居家在線學習,家長們站到了輔導孩子學習的一線。
他建議家長在輔導孩子時關注兩點:第一,重視學習過程,從學什么到怎么學,再到學得怎樣,家長要全程掌握;第二,關注到孩子各個學科的學習,“家長要多關注孩子,每科都需要付出更多精力”。
過半受訪家長對孩子的日常學習有了更多了解
“這段時間輔導孩子功課,讓我更加體會到了老師的不易。我帶兩個娃都很累,老師們每天要面對班上幾十個、學習進度不同的孩子,更費心思。”梁秋說,最近集中陪孩子練習英語口語、看英語視頻,她的口語也得到了鍛煉。“另外,我之前一直不能接受孩子某些科目成績差,最近反而看開了。我接受孩子是有差異的,作為家長要心態平和,盡力即可”。
蕭雅婧認為,這次疫情把教室“搬”到了家里,讓她難得有機會近距離了解兒子的日常學習狀況,“我能及時看到他不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咬筆頭、坐姿不正等,及時幫他糾正。而且,男孩子一般比較愛玩兒,我借著這次的機會,跟他講了合理使用網絡的重要性,幫助他做到健康、適度上網”。
“通過這段時間給孩子輔導功課,我了解到了她學習方面的薄弱之處,接下來我會有針對性地給她重點輔導。”周媛表示,她會有意培養孩子自我規劃、自我監督的能力,效果很好,“我跟她說,自己學習更考驗自控力。現在我即使去單位上班,也放心了,孩子自己會在家認真學習”。
最近陪伴孩子學習,家長們有什么收獲?
調查中,74.6%的受訪家長表示最近對孩子的日常學習有了更多了解,58.5%的受訪家長感覺有了更多機會指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54.4%的受訪家長嘗試與孩子進行有效平等的溝通,47.9%的受訪家長感覺有了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家長怎樣當“老師”?
疫情期間,居家學習,家長和孩子長時間在一起,家長兼任“教師”的責任,輔導孩子學習。這種情況是短暫且特殊的,但是,家長輔導孩子學習,并不僅僅會出現在疫情期間,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家長變身“好老師”,這4個意識不可少
所謂家長做“老師”,并不是給家長提出過高要求,而是希望家長掌握科學、正確的輔導方法,幫助孩子成長,家長當“老師”首先要樹立起4個意識。
邊界意識,尊重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在很多家庭中,盡管孩子有自己的學習空間,但是在學習的時候,按照家長的要求,門是不能關閉的,家長會隨時隨地進來查看孩子學習動態。
這樣做不僅不會起到監督學習的作用,還可能會形成孩子依賴的心理和性格,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也不利于培養孩子學習的責任感,認為學習不是我的事。
孩子為主、家長為輔的管理意識。“居家學習”與在校學習明顯不同,屬于更大程度上的自主學習。
對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來說,制定學習計劃的過程比學習計劃本身更重要。在計劃制定之前,家長需要向孩子聲明: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習計劃必須由自己制訂;督促、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評價學習結果是家長的權利和責任等。
在遵循上述原則的基礎上,家長要尊重孩子意愿,鼓勵孩子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可以提出指導建議,但建議要少、精,不能把自己的建議變成意見強加給孩子。
樹立相對明確、可行的賞罰意識。高效學習是辛苦的,維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既需要內驅力的發動,也離不開外部誘因的維護。
賞罰方案要事先出臺,忌“馬后炮”;要尊重孩子意愿協商制定,忌“家長制”作風、“一言堂”;要重心靈滿足,輕物質獎勵;要及時兌現,忌“秋后算賬”。
家長要樹立以身作則的示范意識,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運動、娛樂。言傳不如身教,家長安心于自己的工作或家務,是給予孩子的良好教育;在工作或家務之余,遠離手機,不追劇,安心讀書、學習,是給予孩子的良好教育;在閑暇之余,陪著孩子看看新聞、運動健身、嘮嘮家常,也是給予孩子的良好教育。
家長輔導孩子功課的10條建議
1、經常保持與你的孩子相互溝通,不要光是說教。對孩子所說的話要認真聽取,并要作出解答。回答孩子的問題時,不要總是反駁和爭吵。
2、一般說來,不要讓孩子自由選擇做作業的時間,或者盡量帶有傾向性。例如:“你是現在做理科作業還是晚飯后做,但如果等到晚飯后,你就不能看電視節目了。
3、與你的孩子一起制定目標(不要包辦代替),在一段時間內固定在一個目標上。開始時的目標不能定得太高,使孩子能有把握實現,隨后的目標對孩子就有吸引力了。
4、期待孩子進步。如果你對孩子的期待較低,孩子很可能超過你的要求;如果你的期待較高,也不是壞事,孩子同樣也會做出積極的反應。
5、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對孩子取得的成績應給予獎勵。在平時,不要對孩子每次做好了家庭作業都給予物質獎勵,或許諾什么,但要進行一些口頭鼓勵。
6、實事求是地表揚孩子的成績。對孩子不加選擇地表揚達不到好的效果,況且孩子在一般情況下能夠識別:你是在說真話還是在說假話。
7、表揚要具體化。例如說:“10個單詞中你有8個是正確的,成績還不錯”,這比“你真不錯”要具體一些。
8、當孩子的作業沒有達到你的要求時,不要表現出失望的神情。應激發孩子的力量,盡量避免批評。對于成績不好的孩子不要總是嘮嘮叨叨,應當鼓勵孩子,使他們樹立信心。
9、態度要熱情,語言要幽默。你的和顏悅色,偶爾的笑聲、笑話,甚至一兩次搔癢都可以放松一下孩子的情緒,減少作業負擔的壓力。
10、有選擇地使用有益的競賽活動。如果你的孩子樂意與其他孩子進行學習競賽,并希望自己的成績不斷提高,就應鼓勵他經常參與這種活動,但是要注意,與同學的學習競賽造成負疚感,特別是孩子被處于落后的時候。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學生家長都難 二開小孩太苦了,求校長做個人吧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