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沈坤字伯生,號十洲,他少負奇才,任氣違俗。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他少時即以文名冠于鄉里。沈坤與吳承恩不僅是同榜秀才、同窗摯友,成人后又結為兒女親家,關系非常密切。
回望沈坤的一生,最大的業績不是金榜題名,中狀元、做翰林,而是抗倭。這倭患由來已久,翻閱《明史》,前后276年,從朱元璋的洪武年間便已經有了倭寇侵襲的記錄,只是到了嘉靖年間,倭患更加嚴重,儼然成為了大明朝揮之不去的痛。
而淮安,當時管轄范圍遠甚于今,包括了鹽城等地,是大明朝版圖上的沿海重鎮、海防前線,加之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更是大明朝經濟走廊、漕運要道,因而成為倭寇騷擾的重要目標。
每遇東南風,倭寇即飄洋而來,由廟灣(今天鹽城阜寧)登陸,緊接著竄犯淮安,奸淫殺戳,淮安人民不堪其擾,苦不堪言。明史記載,洪武二年,即1369年,“倭寇劫掠淮安”;永樂七年,即1409年,明成祖朱棣命豐城侯李杉為總兵官,率官軍自淮安沙門島沿海地帶剿捕倭寇。而倭寇鬧得最兇的嘉靖年間,也正好是沈坤在家丁母憂的那幾年。
話說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發生了讓大明朝無比蒙羞的倭寇侵擾事件,史稱“嘉靖倭亂”。《明史日本傳》里的記載用了大量的動詞:“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綜合其他史籍,這53個倭寇在大明朝最富庶的江南地區,橫行80多天,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此時,沈坤正在南京城內,做著國子監祭酒的官。拉拉藤相信,彼時的狀元一定已經知曉了倭患。
嘉靖三十五年秋,沈坤的母親在南京病故了。按照封建禮制,沈坤需回家安葬母親,并在家守孝三年。剛到家,沈坤就聽說了有倭寇在瓜洲焚燒了一批漕運的官船。緊接著第二年開春,又有倭寇從如皋、海門上岸,搶掠南通、揚州、高郵,直至淮安;東洋倭寇猖獗,我國沿海一帶百姓終日不寧,苦不堪言。地方官兵又偏偏御倭不力,連戰皆敗。沈坤不忍鄉鄰百姓慘遭倭害,毅然挺身而出,聚眾抗倭。他變賣了大部分家產,招募了1000多名鄉兵,親自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為有一個鞏固的后方,他把淮安原有的兩座城聯結起來,在中間修了一座夾城。使三座城城池疊繞,深溝高壘。為防止倭寇的突然襲擊,沈坤又在淮安河下竹巷街的一條小河上修建了一座數丈高的樓閣,派鄉兵登樓瞭望,隨時報警,并取名屯瞭閣。
五月,另一路倭寇由天長、盱眙,搶掠了泗州、淮安。淮安是大明朝版圖上一個超級重要的城市,按道理是駐有重兵的,可是這些體制內的正規軍,卻拿四處流串的倭寇一點辦法沒有,這只能用拳頭打不死螞蟻來解釋吧。
嘉靖三十八年(1559)夏歷四月初六,大批倭寇從長江口登陸,占狼山(南通),據廟灣(今阜寧),又一次氣勢洶洶地殺奔淮安而來。沈坤當即點起鄉兵,積極迎戰。吳承恩立即趕到沈坤的鄉兵大營,共同制定了“前擊后堵”的作戰方案。吳承恩還建議在倭寇退走的必經之地、距淮安城東北30余公里的姚家蕩(今淮安區順河鎮丁姚村)掘壕設伏,令“倭兵跌陷后不能即起”,以利鄉兵斬殺。戰斗打響那天,驕狂的倭兵一下進到淮安城東門外的櫻桃園,距城只有三四華里,喪心病狂地縱火焚燒居民房屋,滾滾煙塵直撲淮安城頭。
又悲又憤還有點著急上火的大淮安人民,期待著有一個蓋世英雄,腳踏五彩祥云,來拯救淮安人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國難當天,狀元挺身而出了。正在倭兵得意忘形之時,只聽一聲震天號炮,淮安城東城門大開,沈坤全身披掛,一馬當先地率領鄉兵沖出城來。
同治《山陽縣志》記載:嘉靖三十六年初,“倭數千人自日照流劫至淮安,時邑人沈坤方家居,散貲募鄉兵千余屯城外。倭縱火焚燒,官兵且卻。坤率兵力戰,身犯矢石,射中其酋,倭始退。”《江南通志》在這條記載后還說:鄉兵乘勝追擊,“城上望之,呼曰‘狀元兵!’未幾,倭以二十二船從泗而下,焚掠尤慘。坤極力會戰。”兩段記載說的是嘉靖三十八年4月,倭寇由吳淞流竄南通狼山,北犯山陽馬邏(今蘇嘴鎮境內),直至郡城東之櫻桃園(在今城東街道辦境內),慘殺軍民無數。內有一酋。身長九尺,頭大如甕,手揮雙刀,驍勇異常,官兵大河衛蕭指揮、蘇千戶與之作戰,皆敗死陣前。后來沈坤和他的狀元兵增援上來,終于打退倭寇。在抗倭戰斗中,沈坤提出一個建議,倭寇由東面來犯,必從姚家蕩(今順河鄉境內)經過,在那里打一個伏擊戰,定能一舉全殲倭寇。時淮安巡撫李遂很贊成這個意見,立即與沈坤研究作戰計劃,分兵悄悄地埋伏于姚家蕩的各個隘口,形成一個很大的口袋陣。4月19日,倭寇果進入姚家蕩伏擊圈,從寅時戰到申、酉時,斬殺倭寇478人。倭寇退到姚莊,又殺賊270余人。倭寇又逃往陳莊,復追趕斬殺74人,余倭退守廟灣而去。海道副使劉景韶督兵追擊,水陸兵400環攻廟灣,通政使唐順之參加督戰。李遂又留下胡宗憲召募的山東兵2500人參戰,幾方面的人馬合圍作戰,終于在5月24日夜全殲余倭,北方倭寇從此平定下來。抗倭勝利以后,沈坤將姚家蕩戰場的倭寇尸體弄到一起,挖了一個深坑進行集中埋葬,上面筑起高墩,也有人稱之為“埋倭墩”,因形似小山,亦稱“埋倭山”,遺址就在今天的順河鎮丁姚村五組。后來因開挖蘇北灌溉總渠,一部分被切到渠南復興鄉,至今復興鎮燈郎村三組還叫埋倭組。
吳承恩得悉“狀元兵”旗開得勝的消息后,高興地直奔設在淮安新城南門外的鄉兵大營,與鄉紳、民眾一起敲鑼打鼓,并齊聲高呼:“狀元兵打勝仗了!狀元兵打勝仗了!”聲震三城,后來,淮安地方民眾為了懷念沈坤和吳承恩的抗倭功績,專門在姚家蕩修了報功祠,把埋葬800多具倭尸的大土墩起名埋倭山,豎立“埋倭山”青石碑于墩前,作為永久的紀念;還把河下竹巷街那座屯瞭閣整修一新,取名為狀元樓。
站在蘇北灌溉總渠的省道上,我極目遠眺,北望渠北丁姚村,南望渠南埋倭組。這片本連在一起的土地上曾發生的抗倭畫面一次次出現在我的眼前。雖然,形似小山的高墩不在了,紀念沈坤的“報恩祠”也不在了,但沈坤的英名永遠在,他的抗倭精神永遠在。你瞧,初夏季節,家鄉田野里那兩種主色調:要么是綠意盎然,要么是金黃一片。這和嘉靖三十八年初夏的景色何其相似。其時,抗倭勝利后的沈坤站在這片土地上,一定一邊感受著大自然的生機勃勃,一邊分享著農田里豐收的喜悅。
當然,他想不到,464年后,有一位后生在他戰斗過的土地上,在觸摸他的歷史氣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