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最近期末了,是我們第一次收到國內的成績單,我這才發現,原來國內也和紐約一樣,不再打分,而是ABCDE這樣評級了。 不知道是不是疫情的關系,家長會也改為了線上的,而且都是家長排隊和學科老師一對一交流的。 這些真的和我們小時候完全不一樣的。 想想我們當年,發放期末卷子都是從高到低,老師報出名字和分數,大家一個一個上講臺去拿。而到了開家長會,班級后面的黑板報就直接貼的是是各科成績和總成績的排名。 這些改變肯定是進步,但我在實踐中會有意識做這么幾件事,和大家分享。 1 挫折教育 從幼兒園的第一張獎狀開始 其實從托兒所幼兒園開始,孩子就會拿回來人生的第一張獎狀。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很多朋友看到這里肯定會困惑,為啥得了獎狀反而是“挫折教育”啊? 是啊,對我來說,真正的“挫折教育”并不是人為提供挫折,而是拓展人生的參照系。 經常有朋友給我留言說,孩子進入幼兒園后就變得輸不起了,只能做最好,如果沒得到第一就不開心,就哭泣。 我當時就給他分析說,這個很正常啊,你想想,孩子3歲前,在你們家,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夸她的? 對我來說,所謂“輸不起”或者“抗挫能力差”,其實就是參照系過窄。 一個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建立的都是,我是“宇宙”最厲害的(孩子的宇宙可能就是家),那么只要稍微進入一個更大的圈子,發現還有比自己更加厲害的,她肯定就會受不了。 所以當孩子第一次從幼兒園拿回獎狀時,我們除了開心外,就要有意識地引入動態參照系。 當然可以夸,但夸的同時,也幫助孩子理解,其他小朋友和她做的一樣好,所以大家都有獎狀。有時“最好”是可以有很多人。 也可以幫助她理解,還有很多和她差不多大的,或者比她大一點的孩子比她在這方面做的更好,這樣的例子視頻里肯定有。有時“最好”是有前提條件的。 這些例子不是打壓,而是拓寬孩子的參照系,讓孩子認識到,這就是對照物的區別。 同時,更加關鍵的是,舉這些例子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不管是大家都很好,還是你或者其他孩子更好,都是通過努力做到的,比如練習更多,練習更早。 我作為小學生媽媽回頭看,真心覺得孩子在幼兒園時這件事一定要做。 一般來說,幼兒園時很少有明面的比較或者競爭,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如果我們沒意識幫助孩子建立參照系,那么這個孩子一進入小學,有了評級后,就會挺“脆弱”的。 2 真正的成長 都來自于面對真實 現在的小學都是評級并且不公開成績,前段時間微博上還有熱搜討論,成績到底是不是孩子的隱私。 但這里有個現實,是我們所有家長都要面對的,中學開始,仍然會有分數,分數也會有排名,中考高考還是分數篩選。 我身邊一位中學生的媽媽朋友就和我調侃過,等你家小D上了初中,你就會恍惚,突然覺得自己孩子不是在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上的學,一夜之間的標準和壓力就不同了。 像小D的學校就是同學之間不公開成績,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就沒有知情權。 如果我們愿意,是完全可以和老師了解到,A意味著的分數區間是多少,班級的中位數水平是多少,大概可以對于孩子在班級的情況心里有個底。 這一點是我會去做的一件事。 我始終覺得,孩子的成長是來自于真實世界的經歷,所以我個人并不會“粉飾”結果,但我會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解讀”。 這兩者的區別就在于,我不改變環境來“討好”孩子;但我會帶著孩子去體驗環境,哪怕是環境中的痛。 3 怎么解讀成績? 一般來說,遇到好成績,我們都不怎么會去粉飾,但是成績不好,根據現在的評級制度,我們就容易去粉飾。 但我會選擇真實,盡管現在小D還沒遇到,但如果真得了F,我會實事求是告訴她,這是不及格,不及格就說明了沒得到最低標準。 但是下一步怎么分析成績就是關鍵了。我自己有個大原則:談論感受,學會向外看和往回看。 1、談論感受 小D從幼兒園拿回獎狀開始,我都會先問她,哇,得到獎狀了,你什么感受啊? 我們面對孩子的成績和失敗,總是先急著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媽媽為你自豪、媽媽感到難過,但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 很有意思,小D一開始總會和我說,我感覺棒極了,我可開心了。 但慢慢地,她對于有些獎狀就會說,我感覺沒啥,因為大家都做到了;又或者說,我得了獎狀,但我覺得我還可以做得更好。 這就是先問孩子感受的魅力,因為我們要相信,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們的自我認知也會成長。 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急著把自己的感受強加于她,而錯失了去聆聽他們感受的機會。 我始終覺得,感受才是讓每個人發自內心想要改變成長的驅動力。 2、感受好時向外看 因為從小鼓勵小D表達感受,她是個對于自己感受很敏感的孩子。面對這次的成績單,我也是先問了她的感受。 (今天下面的這些分享,也是征得她同意后發出來的,但她讓我不要分享具體的學科)。 她對于一門學科的A和另外一門學科的C+都表達了感受好。 對于她的感受好,我都是會問她為什么感受好? 獲得A的學科:因為我是班級里最棒的幾個,我學這些內容很快,而且總能做對; 獲得C+的學科:這個才得了C,你怎么就感覺很棒啊? 并不是得了第一名才是最棒的,自己有沒有盡力自己知道的,盡力的,哪怕結果不好,也可以自己感覺好。 (這段話其實是我過去幾年反復會和她講的一個道理)。 面對她感受好的科目,我一般都會提醒她向外看。 獲得A的學科:那你覺得在這門學科里,誰是你的學習榜樣啊?(小D雖然是A,但是是他們班A這區間里的中位數)。 對我來說,感受好的時候是可以提出榜樣的,孩子并不會覺得我們總是拿她和別人比較。 有時孩子說不出榜樣,我們就能指出自己的期待,讓她看到努力的目標。 獲得C+的學科:媽媽特別同意你說的,這門學科雖然你的成績不好,但是在過去幾個月,媽媽看到你對于這門學科保持著學習的熱情,并且總是非常努力認真地學,一點沒有畏難。 那這個學科,你接下來的努力目標是什么啊? 這是我的價值觀,成績代表結果,但是結果不是全部。就像這門學科,盡管得了C+,我也是認同小D說的感受好的理由的。 所以我給她的反饋就是去強化她之前過程中所有的努力和寶貴的學習品質。只有被看到的努力,孩子才會進一步去強化。 3、感受不好時往回看 這次成績單中小D有一門學科感受不好,盡管得到了B+。 她說,學習這個真的太難了,而且我真的不喜歡。你之前和我講過,人為什么要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但我努力后仍然不喜歡,所以你看,我也學不好。 小D的這種不喜歡學這個學科的情緒,已經是被我調節過的做了半生不想做的事,我才能告訴女兒“為什么要學不想學的東西” 但這次的期末回顧能看得出,她其實仍然沒有完全內化(當然這很正常)。 我反復告訴她的就是兩點,首先,成為大人意味著,我們要開始學著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做好,因為這是責任的表現。 其次,我一直在提醒她,感受不好的時候往回看,看看自己曾經的那些一開始不喜歡,后來可喜歡的事情;那些一開始做不好,后來很擅長的事情。 有時,我們是分不清自己是畏難還是真的不喜歡。 先把這件事掌握了,如果到了那時候仍然不喜歡,那么我們就能“理直氣壯”地說這是真的“不喜歡”。 6歲的小D已經理解了這個道理了,而這也是她的各科老師都給的一個評價。 說她是個非常堅韌的孩子,哪怕是自己不擅長的,但從來沒有逃避過不想嘗試。 這些就是我們母女倆關于成績單的聊天,之后小D還給她爸爸來個講述,話題就是《我在上海上學的三個月》。 這就是我們家期末的故事。 我和先生對于成績重視,因為它的確是最有效地評估孩子一段時期學習的結果;但我們對于成績的重視體現在的,不是拿到成績報告單就結束了。 我們更加重視的是,女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她對于自己成績的感受,并且對此表現出的反饋。 比起這個我們更加重視的是,我們作為父母,是否可以一如既往地踐行我們自己對于成績的價值觀,并且始終保持一致地反饋給孩子。 我們的價值觀是什么? 三年前,小D第一次從幼兒園拿回獎狀時,我和先生就聊過,至今還都在我倆的手機備忘錄里,分享給大家。 1、“好壞”都是過去的總結,不代表未來; 2、“好壞”也不能完全代表她過程中的努力、好的習慣和品質; 3、“好壞”都不是我愛不愛自己孩子的標準。 教育體制也好、考核方式也好,其實不管怎么辦,如果我們能確定地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其實所有的應對,都是“不變應萬變”。 來源:騰訊網 + W4 M! a7 P1 F1 A. p4 x-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