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白鷺群翻隔浦風,斜陽遙映樹重重。 前村一片云將雨,閑倚船窗看掛龍。 這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泛舟里運河上觸景而發的一首《舟行》,一條運河連結南北,縱貫古今。大運河的申遺成功也為世界了解淮安打開了一扇窗。 4月1日,由中共淮安市委網信辦主辦,淮安市里運河文化長廊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清江浦區委宣傳部、淮安區委宣傳部、淮安視聽網承辦的“網聚淮安 唱響四季——運河印象”網絡文化活動舉行,活動旨在通過網絡文化活動匯聚網民代表親力親見親聞大運河文化帶特色景觀、亮點工程,以網民的視角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新成果。
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初的運河,運河從揚州至淮安“末口”入淮河,邗溝開啟了淮安漕運時代,下關、河下就此興起。淮安由此成為蘇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商賈集聚中心和運河沿線的四大古城之一。這個在建的建筑是淮安的漕運城,希望重現淮安漕運局部盛景,只是這個規模在古代已經越制。 明初,漕船北上經過淮安,船舶在古未口過壩時,要先卸下貨物用轆轤絞拉上壩,費時費力,船舶和貨物也多有損失,永樂十三年,陳瑄開沙河故址,自淮安城西把湖水引入淮河,從此有了山陽縣的清江浦。1762年清江浦從老淮安山陽縣劃給了清河縣, 此后隨著海運興起,運河沿線的農民起義,從此漕運一蹶不振。新中國成立后古老的運河又煥發青春,運河面貌日新月異。 慈云禪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帝師玉琳師父曾在此掛單。 玉琳師父圓寂后。當地政府修塔紀念玉琳師父。 清江文廟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稱清江書院。因清江浦隸屬于山陽縣,又稱“山陽縣學”。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江浦劃歸清河縣,又改為清河縣學宮,至此清河縣正式有了自己的學堂,清江浦在淮安歷史上和河下、下關、板閘一樣是運河沿線的重要名鎮,它所經歷的輝煌主要也在山陽縣的轄下,從來沒有作為一個城市獨立存在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于明朝初年。清江閘是漕糧所必經之咽喉要道,從閘的規模來看,估計現在一個船隊的運輸量要超過過去成千上百條漕船。 淮安鈔關,又稱淮安榷關、淮安鈔關設立于明清兩朝,是當時的中央政府設在地方的稅務機構,向中國大運河上來往的船只收稅。淮安鈔關是明清兩朝全國最大的鈔關,上繳的關稅占全國關稅的一半之多。為此,淮安鈔關所在的板閘有關稅"居天下強半"、"天下鹽利淮為大"之美譽。 淮安因此也是明清兩朝的鹽榷稅務中心。 據《河下志》載:當年河下有108條街巷,44座橋梁、102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祠廟。明清時代,這里富商的豪宅甲第連云,與揚州鹽商的園林相媲美。有名的古跡有狀元樓、魁星樓、吳承恩故居等,河下古鎮是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之一。明清兩代這里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有"進士之鄉"之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明清兩代淮安府是江蘇轄地面積最大的府,轄區范圍基本上相當于今日淮安、宿遷、連云港3市全境以及鹽城市中北部,徐州市東部。淮安府自明清設立以來,經濟發達、商貿繁榮、文教鼎盛,成為漕運之都、美食之鄉、鹽運中心、文化歷史名城。 總督漕運部院遺址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惟一機構,這里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筑群,是明、清兩代漕運指揮中心,它與老淮安標志性建筑鎮淮樓、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興衰的歷史見證,更是華夏文明的一大奇跡。 網民代表們通過參觀加深了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情況的了解。他們用多種形式,將自己在活動中的所見所聞在市內各網絡平臺進行推送推廣,充分展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彰顯淮安“運河之都”的風采。
|